小秦淮河整治在即,鑄鐵拍門廠家昨從市城建檔案館找到幾張小秦淮河的老照片,其中最早的為上世紀50年代初疏浚小秦淮河的照片,其余則為七八十年代的留存照片。這些照片年代雖不算久遠,但對小秦淮河在城市歷史進程中的演變也可見一二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市水利、文史專家還從古文中的記載對小秦淮河的變遷作了解讀,令人耳目一新。
橋梁名勝豐富“揚州城,十二門,四水關(guān),六吊橋”
“小秦淮河原來是揚州新、舊城之間的一條夾河。如今是揚州城內(nèi)南北向的一條排水河道?!笔兴麑<倚毂樈榻B,這條河北起北水關(guān)接北城河,南至龍頭關(guān)接古運河,全長1.98公里。
“明嘉靖二十四年后,揚州增筑新城,小秦淮河開始繁榮起來?!毙毂樈榻B,小秦淮河及兩岸街區(qū),曾是清代揚州最繁華的地段,它是明清兩代古城興衰的見證。當時的小秦淮河猶如一條玉帶,串起大東門橋、務(wù)本橋、三元路橋、萃園橋、小虹橋、新橋、公園橋、小東門橋、如意橋等十多座橋梁,也連接著兩岸董子祠、基督堂、惜余春茶社、教場、富春茶社、大舞臺、珍園等或存或湮的名勝。
徐炳順表示,小秦淮河的由來現(xiàn)已難稽考,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在明代就已出現(xiàn)。明代歌謠云:“揚州城,十二門,四水關(guān),六吊橋”,其中有兩座吊橋就是東城墻下的大東門和小東門。“小秦淮河就是大東門和小東門外的護城河?!毙毂樥f。
明時風(fēng)景宜人“陂岸起伏多態(tài),竹木蓊郁,清流映帶”
“清順治年間,詩人冒辟疆客居揚州小東門外,著《小秦淮曲》,說小秦淮‘三十年前景最佳’。所指的便是明末時期,說明小秦淮河在明朝后期就已風(fēng)景宜人,畫船如梭了?!蔽沂形幕瘜W(xué)者傅桂明考證說。
傅桂明介紹,“小秦淮”名初見于清初王士禎所撰《紅橋游記》,其中云:“出鎮(zhèn)淮門,循小秦淮折而北,陂岸起伏多態(tài),竹木蓊郁,清流映帶?!痹僖娪诤汽嬎缎∏鼗促x》,文中說:“揚州城西而北,有虹橋焉,天下艷稱之。其水號‘小秦淮’,蓋與金陵相較,而遜焉者也。”胡善麐雖已交待“小秦淮”一名的由來,但未指明“小秦淮”源流所在。而趙之璧在《平山堂圖志》中云:“小秦淮為舊城小東門外夾河”。指出小秦淮河的源流。
正如南京的秦淮河一樣,明代開始,小秦淮河一帶就聚集著眾多秦樓楚館,而每戶的后門均有碼頭通向小秦淮河,河邊停泊著畫舫,曾經(jīng)繁華一時。后來清軍入關(guān),兩岸逐漸蕭條了。
清時一度繁華“畫舫乘春破曉煙,滿城絲管拂榆錢”
經(jīng)過清朝初期的穩(wěn)定發(fā)展,加上交通便利和鹽業(yè)興盛,揚州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迅速恢復(fù)。到了乾隆中期,小秦淮河兩岸成了“人間天堂”。《小秦淮賦》中說:沿河十里之區(qū),水抱高城,官柳連堤,兩岸有別館,有名園,有杰閣,有華堂,有廣榭,有孤亭,有紺宇,有琳宮,有酒肆,有茶館,有寺院,有寶塔,有風(fēng)中鈴語,也有暮鼓晨鐘,還有路畔酒壚,橋邊茶灶。
傅桂明介紹,當時揚州城中男女出游,往往從小東門上船,乘畫舫出水關(guān),一邊欣賞兩岸風(fēng)光,一邊聆聽船娘歌聲。鄭板橋說的“畫舫乘春破曉煙,滿城絲管拂榆錢”,描寫的正是這種景象?!岸燎宓拦?、咸豐以后,隨著鹽業(yè)衰敗,加之戰(zhàn)事頻繁,小秦淮河兩岸樓臺陸續(xù)頹毀,花木凋零,河道淤塞,畫舫也日漸稀少?!?/span>
解放前,小秦淮河由于年久失修,無人管理,河道垃圾成堆,河水嚴重污染。徐炳順告訴記者,“上世紀80年代以后,揚州對小秦淮河進行綜合整治,徹底疏浚從龍頭關(guān)到北水關(guān)的河道,拆除了兩岸違章建筑,同時修復(fù)河道兩側(cè)駁岸護坡,新建仿石水泥欄桿,進行燈光亮化,植以垂柳、桃樹等花草樹木,建設(shè)亭臺碼頭等風(fēng)景小品,使小秦淮河畔舊貌變新顏,成為揚州城內(nèi)不可多得的一條景觀河?!?/span>